Please wait a minute...
科技与出版  2019, Vol. 38 Issue (01): 13-19    DOI: 10.16510/j.cnki.kjycb.2019.01.003
特别策划·拥抱科技期刊的春天
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
刘志强1),王婧1),张芳英1),张昕2),丁译1),张秀峰3)
1)上海大学期刊社,200444,上海
2)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100084,北京
3)《复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200032,上海
全文: HTML    PDF(2118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在贯彻落实中央“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会议精神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分析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对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进行展望,为我国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探索发展路径。

关键词 “双一流”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校科技期刊期刊建设    
出版日期: 2019-03-01

引用本文:

刘志强, 王婧, 张芳英, 张昕, 丁译, 张秀峰. 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1): 13-19.

链接本文:

http://kjycb.tsinghuajournals.com/CN/Y2019/V38/I01/13

[1] 东艳. 创新驱动理念下高校学报服务“双一流”建设探讨[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7(4):93-96.
[2] 李铄. 高校社科学报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关系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46-151.
[3] 王清义. 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思考[J]. 河南教育:高教版,2018(1):3-6.
[4] 尹松林,张祥英. 新形势下提高军校学报编辑质量的意义和路径[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4):85-87.
[5] 刘志强,王婧,张芳英,等. 上海高校期刊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14(8):94-108.
[6] 任胜利,宁笔,严谨. 2017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 科技与出版,2018(3):47-52.
[7] 金一超.“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学报的发展支点[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55-160.
[8] 柳斌杰. 坚定自信,走进出版强国新时代[J]. 现代出版,2018(1):5-10.
[9] 蔡袁强.“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0):33-37.
[10] 杨旭东. 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J]. 科技与出版,2018(9):21-25.
[11] 武晓耕,韩俊.“双一流”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策略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18(8):142-146.
[1] 张南.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版权谈判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5): 56-62.
[2] 任胜利,肖宏,宁笔,谢晓琳,伍军红,韩浩. 2018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2): 30-36.
[3] 丁佐奇. 科技期刊多维度助力科技创新与“双一流”建设*[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11-15.
[4] 马朝阳,赵玉山. 大学出版高度融合大学资源发展的思考*[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3): 130-133.
[5] 张春军, 董琦, 张小梅, 董凯. “用户思维”在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07): 81-84.
[6] 岳岭. 高校科技期刊不积极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4个原因及5项应对措施[J]. 科技与出版, 2013, 32(7): 86-89.
[7] 余毅; 胡澜; 张凌之;. 高校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3, 32(3): 110-112.
[8] 张蕾. 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策问与策辩[J]. 科技与出版, 2013, 32(12): 44-46.
[9] 刘钊. 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J]. 科技与出版, 2013, 32(11): 23-27.
[10] 韩燕丽. 主编在学术期刊建设中的作用——以Nano Research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2, 31(9): 32-34.
[11] 胡菲. 高校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制度调查与分析[J]. 科技与出版, 2012, 31(9): 117-120.
[12] 张铁明.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与出版, 2012, 31(8): 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