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出版, 2020, 39(9): 80-84 doi:

产业观察

中国出版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任泓一1), 毛狄2)

1)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310024,杭州

2)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杭州

摘要

出版产业生态化是中国出版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认识中国出版产业的生态化,不仅要充分认识出版产业生态化的内涵,更要从绿色经济、数字阅读、融合出版等产业路径,出版供给侧改革、精品战略、“走出去”等产品路径,以及治理结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等企业路径为代表的三大路径来实践出版业的产业生态化,有力地推动出版产业生态化转型,从而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观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产业发展范式,落实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 出版业 ; 产业生态化 ; 出版内容生态 ; 双效统一

PDF (153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任泓一, 毛狄. 中国出版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科技与出版[J], 2020, 39(9): 80-84 doi: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2]生态产业是伴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产业模式,因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属性特征而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3]逐渐将国民经济体系从工业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过渡到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进程中,出版企业如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兼具文化、经济和环境效率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新模式,是一个亟须重视的问题。理解出版业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并探索实践路径,对中国出版业未来进行产业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实现生态文化正外部性溢出,以及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出版业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和现状

推进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通过产业生态化建设,可以在优化自身资源配置、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强传播引导能力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出版具有双重属性,不仅具有产业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因此,在内涵认知上,出版业产业生态化既要实现编印发产业链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化,也要实现新时代背景特定意义上的生态化。俞涛(2008)[4]、厉亚(2012)[3]、余树华(2013)[5]、吕亚娟(2018)[6]等学者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出版企业如何在经营上实现产业生态化,对出版业如何在产品内容、社会责任等方面实现产业生态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相对较少。然而,从当前出版产业生态化角度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成本压力下,绿色印刷覆盖面不高,大多在低水平徘徊;出版生产规模扩大但效益、效率持续下降,浪费程度惊人;内容策划与创作跟风、重复现象严重,原创不足、精品缺乏是两大短板;融合出版“你是你,我是我”,貌合神离;文化经济政策的引导约束作用还不明显;在“走出去”方面,“走出去”但“走不进去”,需求错位,有效性严重不足。由此,必须推进出版供给侧改革,构建良好的出版生态来满足美好阅读的需求、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同时进一步提升集约生产、规模生产水平,以加快推动绿色生产,形成合力促进出版业产业生态化转型。

因此,本研究认为,对出版产业生态化内涵的理解,不仅要从生产模式、产业结构等传统视角出发解析出版业的生态化转型,更要从出版业文化属性层面,最大化发挥产业生态化带来的文化衍生效益。简言之,应基于整体生态系统观,在产业层面聚焦出版产业的物质属性,突出绿色理念,强化技术先导,在绿色经济、数字阅读、融合出版等方面发展生态出版业;在产品层面,聚焦出版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文化属性,突出优质内容,强化创新创意,通过出版供给侧改革、出版精品战略以及出版“走出去”等路径建立良性的出版内容生态;在企业层面,聚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突出治理结构,强化制度安排,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形成“双效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进而构建出版自身的文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及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实现大生态系统观下的可持续发展。

2 出版产业生态化的产业路径

出版历来是与技术进步紧密联系的产业,带有天然的生态化特征。近年来,出版业对产业生态化的认识逐渐深化,在实践层面不断丰富。以技术为先导,出版业在绿色印刷、数字化及融合出版等方面率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2.1 绿色印刷是出版产业生态化的有力助推

2010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环保部从签订《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到2011年联合发出《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再到2012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中小学教科书必须委托获得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印刷企业印制,可以看出,图书的绿色印刷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从而把生态理念和具体要求引入出版产业,为实现出版业绿色生产迈出了第一步。笔者认为,推广绿色印刷,一可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应用、工艺创新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印刷业的集约化、智能化、规模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实力;二可利用市场准入手段,从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方面着手,强制推进绿色印刷认证,实现VOCs减排目标;三可利用供应商准入手段,推进出版业物料消耗和废弃物处理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四可推广按需印刷生产方式,以销定产,即时生产,避免库存积压和浪费,提高物料资源利用率和资源消耗减量化水平。[7]

2.2 数字化是出版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基础

2003年,从纸质图书数字化开始,我国正式引入数字出版的概念。2006年,我国出版业电子书收入为1.5亿元,2010年增长至5亿元。随着Kindle、Pad等阅读终端的不断普及,电子书的销售快速增长,2018年达56亿元。除电子书以外,网络阅读日益繁荣,目前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4.32亿,人均阅读量达12.4本,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达254.5亿元。[8]这些成果已经为产业生态化打下良好基础,但同时数字阅读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笔者认为,下一步,一要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文本格式,使数字图书符合阅读习惯,便于收藏、检索、批注;二要建立满足数字出版规律的出版管理流程和编校审出版生产流程,数字出版产品不能成为纸质图书的一种附属品;三要加大投入,建立并完善专业渠道,合作利用公共平台,面向读者,吸引受众,繁荣数字阅读市场;四要为版权保护、政策引导、制度管理、技术应用、队伍建设等提供支撑和保障。

2.3 融合出版是出版产业生态化的重要方向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表重要讲话[9],为融合出版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时期,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全面加速,据艾媒咨询的研究报告统计,2018年我国有声书市场规模达46.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3.85亿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与有声书市场再一次呈现爆发性增长。笔者认为,下一阶段,出版业一要进一步以内容为核心,顺应全媒体融合趋势,通过“出版+”“文化+”“互联网+”等多种模式,丰富产品形态和推广形式,满足用户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的阅读体验需求;二要借助大数据画像作者、生产者、传播者和读者、体验者,建立内容多次创意、投入多次产出、传播多次增值的出版知识服务模式;三要创新评价和激励方式,培育建立一支既精通内容策划创作又精于媒体融合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可以说,当传统出版实现了与新媒体的聚合融通,出版业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态型产业链或可成型。

3 出版产业生态化的企业路径

出版是一个特殊行业,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市场进取心的出版企业是推进产业生态化的关键。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打造新型出版主体,是营造出版业产业生态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为此,需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新设计、政策法规的调控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依法管理等方面,作出相应安排。

3.1 围绕出版企业生态化完善相关文化经济政策

推动出版产业生态化建设,需要倡导,更需要一套文化经济政策体系,通过实行特殊的投入、激励、保障、约束等措施,对出版企业进行引导调控。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就印发过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又形成了综合配套政策。党的十八大后,进一步向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拓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应进一步探索完善,把生态文明理念与要求注入这一体系,把产业生态化与企业合理经济效益、职工合理经济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推进出版企业内部“双效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设

出版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这中间,如何建立健全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是一个关键。有关文件明确要求:“明确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并将社会效益考核细化量化到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中,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建立健全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办法,统筹考核社会效益、经营业绩、管理责任和薪酬标准”[10],这套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确保出版企业更加重视社会效益,也有助于减轻出版企业的经济考核压力,形成出版企业良好的生态评价环境。

3.3 实施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对出版企业而言,产品是核心,产业是手段;如果产品内容出现偏差、导向出现问题,经济效益再好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出版业,这是出版产业生态化必须坚守的原则。放弃文化坚守和出版品质,就不会有出版产业生态化。为此,应进一步强化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不仅应向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和主办部门报告,也应通过行业协会或行业报刊向全行业、全社会报告,推动出版企业严肃认真地考虑产品和服务所形成的社会影响。

4 出版产业生态化的产品路径

出版是内容产业,既要实现经济价值、进行再生产,更要直达人们心灵、助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出版业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产业的生态更需要动态的、长期的建设。立足当前出版实际,出版供给侧改革、精品战略以及“走出去”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对建立良好的出版内容生态尤为迫切。

4.1 出版产业生态化必须着力推进出版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的中国,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已不仅仅停留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更在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数量居全世界前列,但却不是出版强国。近年,我国年出版新书高达25余万种[11],但不乏粗制滥造的作品,同时出现总品种大增、单品销售下降、折扣大战、库存暴增等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问题造成了中国出版产品的“非生态化”和出版浪费。出版社必须加快出版业产品生态化转型,进一步推动出版业供给侧改革。首先,在供给端应加强选题规划,降低总量,提高质量;其次,衔接好、对接好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生态通道,建立和谐的产业链关系;第三,面对需求端的新发展,通过数字化与新技术的发展解构传统的出版生态,重构与供给端相适应的新的出版内容生产机制;第四,加强出版队伍建设,包括传统出版队伍与新媒体、新电商、新营销队伍,以优秀的出版队伍保障出版供给侧改革的成功。

4.2 出版产业生态化必须把加强原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12]同样,原创不足、精品缺乏,已成为出版业的两大短板。要建立良性的出版文化生态,必须加强原创、独创,实施出版精品战略。其一,持续扶持原创出版。原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原创出版是出版产业生态化构建的重要原动力。抓住原创,等于抓住生态化的源头。要加大原创出版的鼓励与扶持力度,不仅要梳理好出版产业的制度顶层设计,更要不懈坚持工匠精神,打造精品,推出引领时代的标志性出版物。其二,持续做精主题出版。主题出版是当代中国出版的核心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出版的变迁,主题出版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要坚守越是主题出版就越是应该坚定精品意识的价值准则,做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大书来。其三,持续推出重大出版。重大出版是出版企业精品化战略的重点。应大力实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精品出版工程,以及重点出版资助,力推一批精品佳作。当然,在内容结构生态化上,还应把握好原创与引进的关系、畅销与常销的关系、经典与时尚的关系。

4.3 出版产业生态化必须推动“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出版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获得了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新契机。特别是总书记非常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出版恰恰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来设计“走出去”的战略方向与战略步伐,“以书为媒”推动中华文化的外传与交流。[13]其一,提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出版话语权。积极布局海外出版市场、设计海外出版主题、更新海外营销理念,以提升我国海外出版的话语权。其二,全方位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出版专业人才队伍的主体意识与主体优势,促进不同文明与文化生态的融合。其三,多方构建全媒体平台。回应产业生态化的理念构建,通过全媒体平台的国际战略,比如阅读平台、资源平台,甚至是销售平台,推动建立中国文化输出的新渠道、新桥梁。

5 结语

通过对出版产业生态化内涵的阐述和实践路径的解析可以发现,出版业对于产业生态化内涵的充分认知非常重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版业在发展理念的认识、经营模式的构建和出版内容的生态化路径方面有许多可以开展的工作和优化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N]. 人民日报,2013-05-25(001).

[本文引用: 1]

顾仲阳.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N]. 人民日报,2018-05-20(001).

[本文引用: 1]

厉亚俞涛贺战兵.

出版产业生态转型的对策研究

[J]. 出版发行研究,2012(12):5-9.

[本文引用: 2]

俞涛厉亚王道平.

出版生态化是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J]. 出版科学,2008(6):43-47.

[本文引用: 1]

余树华.

论生态型出版机制的构成

[J]. 中国出版,2013(6):45-48.

[本文引用: 1]

吕亚娟张兴.

产业生态系统演化视阈下的数字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 科技与出版,2018(7):121-126.

[本文引用: 1]

户艳领席增雷.

基于生态视域的新闻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 中国出版,2014(5):18-21.

[本文引用: 1]

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

[EB/OL].(2019-08-22)[2020-06-01]. .

URL     [本文引用: 1]

聂辰席.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N]. 人民日报,2014-09-10(001).

[本文引用: 1]

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

[EB/OL].(2015-09-14)[2020-06-01]. .

URL     [本文引用: 1]

《中国出版年鉴(2019)》[M]. 北京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926.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

[EB/OL].(2014-10-15)[2020-06-01]. .

URL     [本文引用: 1]

戚德祥.

打通融通中外的精品出版物,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J]. 科技与出版,2020(5):23-28.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