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出版, 2020, 39(9): 130-136 doi:

学术探索

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中我国编委表现度分析*——以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期刊为例

焦一丹, 俞征鹿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00038,北京

摘要

本文以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的82种期刊为例,从学者基本信息、学科分布与研究机构3个方面揭示我国科学研究的话语权在国际中的情况,以及高影响力期刊中我国编委的国际化程度。研究发现,自然指数统计期刊在选择我国学者担任编委时,侧重于中年学者,以及获得国家级学术性荣誉称号的青年学者;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担任编委的期刊比例最高,物理学、医学以及综合性3个学科比例较低;编委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排名第一,其中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学者最多。因此,我国青年学者应积极承担国家级学术项目,参与国内外学术研究,不断提升学术知名度;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培养物理学、医学以及综合性学科领域的杰出学者,并鼓励其担任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编委,以期提升我国学科话语权。

关键词: 自然指数 ; 中国学者 ; 编委

PDF (162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焦一丹, 俞征鹿. 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中我国编委表现度分析*——以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期刊为例. 科技与出版[J], 2020, 39(9): 130-136 doi:

学术期刊作为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载体,在学科发展以及学术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委作为学术期刊的“守门人”,在传播学术领域优秀科技成果、建设一流期刊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高影响力学术期刊的编委是基于同行评议选出的学科专家,学术期刊编委情况相比论文更能进一步反映出个人、一个机构或者国家的科研实力。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及角度对期刊编委进行研究。宏观层面上,García-Carpintero[1]等人对281种期刊的10 055个编委会成员进行分析,指出给定国籍的编委成员数量与编委所属国家的科研活动与产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研究认为编委会的组成可能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科学知名度提供有用的指标。我国学者邵娅芬[2]指出,编委与其对应国家的发文数呈显著相关关系。微观层面上,编委数量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科研产出、学科排名以及学者个人评估的评价标准。国外一些学者针对不同学科就大学拥有的编委数量与大学的科研产出指标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学科领域主要包括财政学[3,4]、市场营销[5]、经济学[6,7]、管理学[8]、传播学[9]等。我国学者王兴[10]以296种SSCI经济学期刊中拥有期刊编委的984所大学作为样本,分析期刊编委数量与大学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h指数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建议将编委数量指标作为传统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补充。国内外学者对将编委数量作为评价指标应用到学科排名中。在管理学和商学领域,Kaufman[4]将编委数量作为评价学科排名的指标,认为编委资格是学术能力的代表,拥有的编委越多,编委所在的学科领域学术水平也越高。研究发现,以编委数量为评价标准的大学学科排名与以其他科研产出指标为评价标准的大学学科排名效果相近。Kurtzp[11]等人以市场营销学科期刊为研究对象,认为以编委数量评价学科质量比其他科研产出指标更有说服力。毛一国[12]等人对2014年SSCI收录的3 132种期刊中国编委任职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指出,国际期刊编委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应用于高校学术评估和学者个人学术评估。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编委数量与学科、国家、高校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未对我国学者担任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编委的情况进行详细研究。本文拟对我国学者担任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编委情况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科学研究的话语权在国际中的情况以及高影响力期刊中我国编委的国际化程度。同时,统计高影响力国际期刊中我国学者担任编委的情况,进一步探析目前我国期刊建设与世界一流期刊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建议。自然指数是用于评价全球科研产出机构及国家区域贡献的科学计量指标,因其权威性和科学性,可以作为现有的ESI评价标准的补充工具[13],因此,本研究选取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的82种期刊为研究对象。自然指数期刊的选择未完全考虑期刊影响因子,而是参考科学家对期刊的定性分析,即科学家最愿意发表的期刊为参考,科学界认为这些期刊能很好地吸引、选择和发表相当比例的所涵盖领域的优秀论文[14],因此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的82种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1 研究数据的采集与统计

目前,全球出版的期刊数量巨大且不断增加,自然集团的自然指数统计期刊以高质量和权威性为国际所认可。本文以自然指数统计期刊(82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期刊的官网收集每种期刊的中国编委信息,包括姓名及所属机构。本文将中国编委界定为在中国工作(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学者。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参考已有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每种期刊的实际情况对编委进行取舍。统计编委包括主编(Editor-in-Chief)、副主编(Senior Editors;Associate Editors;Co-editors)、执行编辑(Deputy Editor ;Managing Editors; Executive Editors)、顾问编辑(Consulting Editor; Breaking Insights Editors;Advisory)、审阅编辑(Reviews Editors)等,不包括创始主编(Founding Editor-in-chief)、出版编辑(Publishing Editor)、统计编辑(Biostatistical Editor)、助理编辑(Assistant Editor)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Editorial Staff)等。

目前,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的82种期刊绝大多数提供了完整的编委信息,极少数期刊只提供编委姓名,未提供编委单位。对未提供工作单位的编委,运用百度检索等网络工具,确定中国编委的任职机构。《自然》系列的17种期刊没有编委会,只有编辑,均属于编辑部成员,故不在统计范围之类。在有效统计的65种自然指数统计期刊中,共有199位中国编委,平均每种期刊有3.06位中国编委,其中中国编委数占比为0的有17种期刊,占全部有效统计期刊的27.69%。对199位中国编委进行处理,去除重复任职(在2个及以上期刊中担任编委)及2位无法明确信息的编委,本研究共有效统计176位编委信息。

2 结果与分析

2.1 编委基本信息分析

尚智丛[12]对科技人才的年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学者在36—40岁达到科学研究的高峰期,一直持续到45岁,这个阶段是科研人才创新能力与科研意愿最强的年龄段,并且这一年龄特征与国际科技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一致。本研究对176位编委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我国青年学者担任高影响力期刊编委的情况。176位编委中,有20位编委无法获取其出生年信息,故统计分析156位编委的年龄组成情况。根据现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18─65岁为青年人,66─79岁为中年人,80─99岁为老年人。以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的我国编委均为青年人。因国际划分标准不适合我国国情,并且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60周岁以上的为老年人,本研究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将年龄段划分为45岁及以下为青年阶段,45─59岁为中年阶段,60及以上为老年阶段对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的我国学者年龄进行划分,具体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有效统计的156位我国学者中,中青年为主,中年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人数较多,占比为54.84%;青年学者担任编委数少于中年学者,占比为35.48%;60岁以上的我国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的人数较少。

表1   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的我国学者年龄分布

年龄段45岁及以下45—59岁60岁及以上
人数/人558517
占比/%35.4854.8410.97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对中青老年3个年龄段学者担任编委的期刊学科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图1可以看出,除地学和天文学科之外,其他学科的期刊中,我国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年龄分布以中年为主,分析每个学者的简历情况发现,老年学者中88.2%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年学者中有2.4%获得院士称号,且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杰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优秀青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万人计划”)”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占总数的40.0%;青年学者中无学者获得院士称号,获得“杰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优秀青年”“万人计划”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占总数的67.3%。根据统计结果,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在选择我国学者担任编委时侧重于中年学者,在青年学者的选择中侧重于荣获国家级学术荣誉称号的学者。

图1

图1   不同年龄段学者担任编委的期刊学科分布图


2.2 编委学科分布情况

自然指数统计期刊学科所属主要为自然科学,涵盖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4个领域,将所属领域学科细分,分别为生物学、工程技术、化学、地学和天文、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理学、医学,以及综合性学科。82种期刊中生物学类24种,工程技术类7种,化学类10种,地学和天文类10种,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类5种,物理学类10种,医学类11种,以及综合类5种。

将我国学者担任编委的期刊按照学科进行分类,统计出我国学者在各个学科期刊担任编委的情况分布,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的化学类、工程技术类以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类的期刊均有我国学者担任编委,其中,工程技术类期刊中我国学者担任编委的比例最高;物理学类、综合类以及医学类3个学科的期刊中有一半及以下的期刊没有中国编委;生物学类、物理学类、医学类以及综合类期刊的中国编委在期刊总编委中的平均占比不及5%。结合含中国编委的期刊占比,以及期刊中中国编委数占总编委数的比例可以看出,我国学者担任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的期刊编委存在一定的学科差异,在工程技术学科期刊中担任编委的比例最高,在物理学类、综合类以及医学类期刊中担任编委的比例较低,其中,医学和综合类的中国编委数占总编委的平均占比不及1%。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学者在物理学类、医学类以及综合类3个学科的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扩大担任编委的期刊数,同时增加每种期刊的我国编委数。

表2   各学科中我国学者担任编委的情况统计

学科含中国编委的期刊数/种中国编委为0的期刊数/种该学科有效统计总期刊数/种有中国编委期刊数占总期刊数比例/%期刊中国编委数占总编委数的平均占比/%
生物学1541978.952.52
化学909100.009.70
地学和天文72977.787.40
工程技术404100.0014.47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04100.007.09
医学44850.000.82
物理学35837.501.80
综合22450.000.8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统计65种期刊的出版国信息,共涵盖5个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将期刊对应的出版国与我国学者担任编委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期刊的出版国为美国,并且涉及学科领域范围较广,其中化学学科、工程技术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个学科的期刊中均有中国学者担任编委,物理学科类期刊中我国学者担任编委数最少,不及物理学类期刊的一半。查看担任物理学科期刊学者的机构情况发现,有2位学者来自浙江大学,7位学者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台湾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复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出版国为英国的期刊有10种,其中2种医学和综合类学科的期刊中没有中国编委。德国、法国、荷兰3个国家的期刊数较少,涉及领域也相对较窄,但均有中国学者担任编委。

表3   各出版国期刊中国编委分布情况

出版国(总期刊数/种)学科含中国编委期刊数/种学科总期刊数/种
美国(50)生物学1417
化学66
地学和天文45
医学47
物理学38
工程技术22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2
综合23
英国(10)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2
化学22
地学和天文12
生物学12
医学01
综合01
德国(3)化学11
工程技术22
法国(1)地学和天文11
荷兰(1)地学和天文1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3 编委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目前,自然指数统计期刊在全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的编委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学者的国际学术声望。同时,统计我国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所在机构的情况,以及各机构中的学科分布,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水平以及学科优势。将176位中国编委的任职机构进行统计归类(任职国内多个机构的,按照其第一任职机构进行统计归类),共有50所机构,我国编委所属机构排名分布表如表4所示。根据表4可以看出,我国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所属机构数量排名前三的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此外,西交利物浦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27所机构的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数量为1,占所有机构数的54.0%。

表4   中国编委所属机构分布排名表

机构数量/人排名机构数量/人排名
中国科学院421台湾大学111
北京大学222台湾师范大学111
清华大学113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1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4哈尔滨工业大学111
复旦大学85第二军医大学111
上海交通大学75天津大学111
南京大学66中国气象科学院111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57华东理工大学111
浙江大学57西北工业大学111
香港大学48深圳大学1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48台湾清华大学111
中央研究院49深圳南方科技大学111
吉林大学210华东师范大学111
武汉大学210湖南大学111
香港理工大学210中国地质大学111
南方科技大学210上海海洋大学111
苏州大学210北京市可持续能源与建筑工程研究中心111
同济大学210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111
南开大学210北京师范大学111
香港城市大学210中山大学111
厦门大学210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11
香港科技大学210北京理工大学111
香港中文大学210上海预防医学院111
西交利物浦大学111上海理工大学111
天津医科大学11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在自然指数统计期刊中担任编委是一个学者国际知名度以及学术活跃度的体现,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则反映该学者在本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统计发现,同时担任2个及以上编委职务的中国学者共有19位,中国科学院以6位我国学者位居第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各拥有2位。分析这些学者的个人简历发现,大部分学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正担任,或者曾经担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重要的学术职务。

对中国编委所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的学者,详细到研究所进行统计,统计情况如表5所示。根据表5可以看出,在中国科学院所属的42个机构中,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的编委最多,共有7位学者。其次为化学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物理研究所等9所机构的编委数量最少,为1位编委。根据学科分布情况来看,整个中国科学院系统中,我国学者担任生物学类期刊编委数量最多,为19人,所属机构分布在10家研究所中,其中,数量最多的为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担任地学和天文类期刊以及综合性期刊的编委数量较少,分别为3人和2人,且分别分布在3家、2家研究所中。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科院系统中生物学类学者比其他学科学者担任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期刊的编委数多,一定程度上也更具国际影响力。地学和天文学科的学者还有待积极担任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编委,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表5   中国编委所属中国科学院机构统计

中国科学院机构数量/个学科分布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7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6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5化学、工程技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3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3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综合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3化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学和天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地学和天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综合类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1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1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地学和天文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生物学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自然指数统计期刊中我国学者担任编委情况的统计为基础,从学者的基本信息、学科、任职机构3个方面进行分析,反映我国学者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中担任编委的情况。

根据统计分析发现,在自然指数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担任编委的我国学者年龄基本分布在45─59岁,以中年学者为主,青年学者较少,其中近6成的青年学者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研究表明36─45岁是科研人才创新能力与科研意愿最强的年龄段,也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高峰时期。青年学者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应该积极投入到期刊编委队伍中去,通过审稿不断考验和培养自己的学术判断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与国外优秀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逐步构建具有国际化的学术圈。同时,我国各个期刊编辑部构建编委会时,应尽可能多的为青年编委提供更多与国内外同行学者交流的机会,帮助优秀学者逐步提高国际知名度。

从学科分布来看,我国学者在工程技术类期刊中担任编委的比例最高,在生物学类、物理学类、医学类以及综合类期刊中担任编委的比例较少,不及5%。此外,德国、法国以及荷兰出版的期刊中均有我国学者担任编委;英国出版的期刊中,医学类和综合类学科期刊没有我国学者担任编委;美国出版的50种期刊中,物理学类期刊中我国学者担任编委的期刊数最少,为37.5%,这些学者分属于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台湾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根据2019年最新公布的ESI世界大学物理学排名,我国上榜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为,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台湾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共9所。其中,仅4所大学有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我国机构在整体提高物理学科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并提高物理学科学者的国际影响力。

从机构分布来看,我国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所属机构数量排名第一的为中国科学院,其中,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的编委最多,共有7位学者;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物理研究所等9所机构的编委数量最少,为1位编委。西交利物浦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一半以上的机构编委数量最少,仅为1人。根据对我国学者担任自然指数统计期刊编委情况的统计,目前我国学者担任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的人数不多,且学者所属机构分布较为分散。

国际编委人数反映了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的国际化程度,高校或研究机构拥有国际高影响力学术期刊编委,是国际学术界对其在该领域学术贡献以及学术地位的认可。从我国学者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中担任编委的情况分析来看,担任编委的中年学者相比青年学者获得了更多的学术荣誉,担任编委的青年学者大多也获得了国家级学术荣誉。青年学者具有创新思维,接受新生事物快,是未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主力军,在科研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家与各部委不断出台支持青年人才发展的基金政策,大力扶持青年学者的发展,因此,青年学者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握机会,有积极持续的学术追求、学术热情,不断进取,参加更广泛领域的学术会议,主动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更好地融入科学研究。同时,也应大胆地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同行交流,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提升学术知名度。

此外,学者所在的机构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及研究机构应该积极鼓励支持教职工担任国际高影响力学术期刊编委。比如,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及研究机构支持和鼓励学术带头人、骨干教职工参加学术会议,与领域国际学术前沿零距离接触,掌握最新研究动态,拓宽与国际学术组织联系的渠道,并与国外同行开展科研合作,逐步提高科研水平与学术知名度。

目前,担任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编委的我国学者所属机构基本为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很少有来自于企业的学者。国内多数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究院,但多为支撑企业发展,在学术研究方面不占主导。在企业中工作的人才不仅具备了较强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更是略胜一筹,在有效的培养下更容易成为行业的精英、领域科研精英。因此,企业也应该如同高校、科研院所一样积极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去,注重员工的学术科研能力培养,使得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并不断提升,积极鼓励并激励员工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多与学术界的科研人员交流,不断获取新的理论知识并实际应用到实践中去。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青年项目基金,项目编号QN2020-12。

参考文献

GARCIA C E, GRANADINO B, PLAZA L M.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iti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put of the same countries

[J].Scientometr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ll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the 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2010(3): 799-811.

[本文引用: 1]

邵娅芬.

经济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基于SSCI源期刊编委的分析

[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本文引用: 1]

CHAN K C, ROBERT C W F.

Membership on editorial boards and finance department ranking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3, 26(3): 405-420.

[本文引用: 1]

KAUFMAN G G.

Rankings of finance department by faculty representation on editorial boards of professional journal: a note

[J].Journal of Finance, 1984, 39(4): 1189-1195.

[本文引用: 2]

URBANCIC F R.

Faculty representation of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leading marketing journals:An update of marking department

[J].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 2005, 15(2): 61-69.

[本文引用: 1]

FREY B S, ROST K.

Do rankings reflect research quality?

[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10(1): 1-38.

[本文引用: 1]

JEAN D, GIBBONS M F.

Rankings of economics faculties and representation on editorial boards of top journals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1991(4): 361-372.

[本文引用: 1]

BURGESS T F, SHAW N E.

Editorial board membership of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journals: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tudy of the financial times 40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 627-648.

[本文引用: 1]

MUSAMBIRA G W, HASTINGS S O.

Editorial board membership as scholarly productivity: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ica and nca journal 1997-2006

[J]. 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08(4): 356-373.

[本文引用: 1]

王兴.

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以经济学学科世界984所大学为例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70.

[本文引用: 1]

KURTZ D L, BOONE L E.

rating marketing faculties on the basis of editorial review board memberships

[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1988(1): 64-68.

[本文引用: 1]

毛一国陈剑光.

我国学者担任国际社科学术期刊编委情况研究:基于SSCI收录期刊的统计与分析

[J]. 中国出版,2015(16):57-60.

[本文引用: 2]

杨颖许丹陈斯斯.

基于自然指数刊文数据对全球医学研究领域热点的探析

[J]. 情报学报,2019(11):1129-1137.

[本文引用: 1]

王纬超周辉.

高等学校自然指数分析:以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

[J]. 科技管理研究,2018(22):100-104.

[本文引用: 1]

尚智丛.

中国科学院中青年杰出科技人才的年龄特征

[J]. 科学学研究,2007(2):228-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