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出版, 2023, 42(3): 67-76 doi: 10.16510/j.cnki.kjycb.20230316.001

特别策划

走上新征程 迎接新挑战

——2022年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动态盘点

刘仲翔

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社,100706,北京

摘要

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展比较平稳。国家新出台了一些政策推进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新批准创办了一批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新刊。相关评价机构也进行了务实创新,发布评价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积极推进主题宣传策划、亮点突出。然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仍面临很多困境,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务实推进改革创新,踔厉奋发,勇担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 学术期刊 ; 动态盘点

PDF (152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刘仲翔. 走上新征程 迎接新挑战. 科技与出版[J], 2023, 42(3): 67-76 doi:10.16510/j.cnki.kjycb.20230316.001

2022年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行了全面总结,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对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会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年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担当职责使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总体发展情况

2022年是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第二个年头,学术期刊整体上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极大影响,上半年的上海、下半年的西安等城市由于较长时间的疫情严格防控,造成很多学术期刊未能正常出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延期现象,有的期刊为此还随刊登载了道歉声明。整体而言,虽然学术期刊比较“抗跌”,征订发行相对平稳,甚至个别数据还出现了小幅上升,但总体来看还是处在下降通道上,并没有完全企稳或者触底反弹。

1.1 数据情况

由于行业数据的汇总和分析需要大量时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总体数据一般需要一年才能完成。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21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 185种,平均期印数11 048万册,每种平均期印数1.12万册,总印数20.09亿册,总印张118.97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17.33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0.07%,平均期印数降低0.76%,每种平均期印数降低0.69%,总印数降低1.29%,总印张增长2.21%,定价总金额增长2.55%。[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进入“十四五”以后,我国期刊的总体情况出现了转好势头,平均期印数、每种平均期印数、总印数降幅收窄,总印张和定价总金额出现增长。如表1所示。2021年,全国期刊总数出现了小幅降低,这在近年来是首次发生,一方面表明国家在期刊结构等方面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成效;另一方面,这也是期刊行业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表1   近五年来全国期刊总体情况

年份期刊总数/种平均期印数变化(与前一年比较)/%每种平均印数变化(与前一年比较)/%总印数变化(与前一年比较)/%总印张变化(与前一年比较)/%总定价金额变化(与前一年比较)/%
202110 185-0.76-0.69-1.292.212.55
202010 192-6.89-7.09-7.04-4.02-3.60
201910 171-3.03-3.34-4.48-4.320.88
201810 139-5.76-7.30-8.03-7.25-2.67
201710 130-5.90-6.77-7.59-10.06-3.67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新闻出版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数据整理。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021年全国共有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 686种,平均期印数6 497万册,总印数104 449万册,总印张5 424 055千印张;占期刊总品种数的26.37%,总印数的51.99%,总印张数的45.59%。与上年相比,种数降低0.07%,平均期印数增长1.15%,总印数降低1.76%,总印张降低2.02%。[1]从发展趋势看,近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数量变动很小,2021年首次出现减少的情况,而平均期印数出现了增长,总印数和总印张降幅也有较大幅度的收窄,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如表2所示。

表2   近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变化情况

年份期刊数量/种平均期印数(与前一年比较)/%总印数(与前一年比较)/%总印张(与前一年比较)/%
20212 6861.15-1.76-2.02
20202 688-3.05-4.63-3.75
20192 6830.23-2.74-2.46
20182 678-0.62-4.22-2.74
20172 676-3.06-5.76-6.60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新闻出版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数据整理。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从期刊业内部结构看,2021年全国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0.4亿册,较2020年降低1.8%,占期刊总印数的51.99%,减少了0.25%,但依然占据半壁江山。除综合类期刊总印数由降转增外,其余各类期刊均继续下降,但降幅收窄;哲学社会科学类、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所占比重降低;文化教育类和综合类期刊所占比重提高。[2]

1.2 落实相关政策,促进融合发展

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宏观管理角度来看,2022年度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发布了一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多数是落实《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有关内容。虽然并不是专门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但是作为出版业不可或缺的板块,相关政策内容也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对其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融合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坚持系统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从战略谋划、内容建设、技术支撑、重点项目、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提出20项主要措施,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2022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官方网站发布《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申报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根据自身情况参与重点专栏建设申报。在此之前,2004年,教育部启动名栏建设,先后三批65家学报入选,虽然在整个学报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但名栏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栏目的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这些学报的发展。可以预见,本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也将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的作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更好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中长期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成果的发布和传播阵地,必将在这一高质量发展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1.3 围绕大局,创办新刊

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优化学术期刊结构布局的问题,并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期刊建设,加快完善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期刊布局,重视发展工程技术、科学普及、通俗理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等类别期刊。支持根据学科发展和建设需要创办新刊。原则上不再新批多学科综合性学报”。

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也反映了上述政策思路和要求。从新创刊的情况来看,每年都会有少量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面世,新批刊物主要围绕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需要。2022年度新面世的这一类期刊主要有《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党内法规研究》《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新文科理论与实践》等。另外还有一些新面世的学术期刊是由其他期刊改名而来,如《中国网信》《民族学论丛》《协商治理研究》《国家安全研究》《西部文艺研究》等。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是由国家发改委主管、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月刊。该刊突出政治性、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实践性特点,内容主要有重要论述摘编、理论研究文章、学习体会交流、实践经验总结,常设《重要讲话》《特约稿件》《思想论坛》《学习感悟》《经验推介》《思想足迹》等栏目,致力于引导社会各界不断增强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际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央民族大学主办,是首个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该刊设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该刊以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为使命,以创办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引领性相统一的一流期刊为目标,通过刊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努力打造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重要载体、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推动形成中国特色民族研究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加强国际民族研究领域学术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党内法规研究》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是党内法规领域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理论体系、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纪检监察体制等主题刊载党内法规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应用,服务党内法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是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基础性与前沿性相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选稿理念和刊文准则,致力于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构建主体性原创性国家现代化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现代化建设战略方略、体制机制和方针政策;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文明互鉴,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由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主要设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前沿》《学科探讨》《教育探索》《典型案例》《域外文科动态》《发展报告》等栏目,集中关注新文科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刊载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致力于推动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1.4 务实创新 改进期刊评价工作

《意见》提出要“完善学术期刊相关评价体系”。“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防止过度使用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行业标准,加强对‘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等涉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引导规范。”同时还要“引导相关单位在学术评价、人才评价中准确把握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防止简单‘以刊评文’、以‘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等评价学术期刊及论文质量,反对‘唯论文’和论文‘SCI至上’等不良倾向,避免SS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鼓励实行论文代表作制度”。这些政策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相关评价机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以及相关主体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近年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期刊评价机构也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做出了很多改革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2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行业信息汇总、发布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及时推出新刊头条,及时推出分学科的学术期刊的新刊目录汇总,制作了CSSCI来源刊投稿指南合辑,开展了包含11个学科的源刊问卷调查,等等。这些举措加强了该中心与其所发布目录中包括的来源期刊之间的联系,给这些刊物的编者、读者、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帮助,扩大了该中心的传播力,一定意义上对来源期刊也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2022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召开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发布论坛,发布《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21版)》两项成果。在《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共有563种人文社科期刊和318个作者机构榜上有名。在人文社科综合期刊转载指数排行榜中,《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和《学术研究》居于前三;在高等院校总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名列前三甲;在社科院、社科联转载指数排名中,处于前三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和福建社会科学院;在党政干部院校排行榜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和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位居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22年完成了第三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工作,评价采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22版)”,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33个学科类的1 924种老牌刊、117种新创刊和148种外文刊,共计2 189种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本轮评价新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评价,对403种学术集刊进行了评价。其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广泛动员期刊编辑部进行自评,从“每个期刊有其读者”角度出发,邀请学者和期刊编辑部推荐同行评议专家,截至2022年7月5日共收到10 561位被推荐专家的有效信息。经资格审查核实及专家委审议等程序初步确定8 816位专家作为本轮次期刊评价的推荐专家参与后续期刊评价工作。这种做法增强了期刊评价的参与性,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扩大了该评价产品的影响。2023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

2022年12月,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下简称《年报》(2022版)]正式对外发布。《年报》(2022版)共筛选来源期刊4 903种,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期刊1 683种,参与评价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2 295种。自2002年开始,这两家机构已连续多年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国内影响力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并发布期刊影响力评价报告。《年报》(2022版)期刊单页报告包括影响力指数、载文量和可被引用文献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其他参考指标五个部分,有助于编辑部了解期刊近3年的办刊成效。

2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亮点

2.1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明确了学术期刊的职责和使命,对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如何办好学术期刊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年多以来,广大学术期刊从业人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克服了疫情等不利因素,让学术期刊面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学术期刊人的精神面貌、心气、干劲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术期刊人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换成发展的动力,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动设置议题、提携和培养青年学者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充分发挥了学术期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选题策划、栏目创新,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比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更加注重走特色化、专题化发展之路,强调内容与平台并重,扩大传播力、影响力,以期刊为核心,构建学术共同体。《天津社会科学》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积极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调研活动,以电话或调研函形式向专业刊、综合刊主编调研刊物的栏目设置和出版形式等,主动联系国内知名学者就学科选题等问题进行咨询。[3]

2.2 主题宣传走向深入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重点时政社科期刊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工程。该工程根据年度党和国家重大主题宣传需要,每年遴选支持一批重点时政社科期刊,策划推出相关重点专题和专栏专刊,形成舆论强势。中宣部出版局开展“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每年遴选推荐100篇左右主题鲜明的好文章。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主题宣传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主题宣传成为带动刊物发展的重要手段。主题出版是出版部门对年度出版工作进行宏观引导的重要措施,也是近年来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期刊出版主管部门并没有发布期刊年度主题宣传的指引,但是学术期刊纷纷借鉴图书主题出版的做法和领域,设置的主题宣传方面的栏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本年度常见的主题宣传栏目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等等。

除了设置专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主题宣传文章的策划上反应更快、文章水平也更高,多数能做到提前谋划,约请大家名家撰写学术文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评选中也有很好的反映。2022年3月4日,中宣部出版局启动第六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该活动由中国期刊协会具体承办。9月23日,中国期刊协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对推荐名单进行公示。11月30日,公布最终入选名单,91篇(组)文章入选。该活动旨在引导广大期刊坚持高质量办刊方向,推出主题宣传精品,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获奖刊物中,有《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40多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占比近一半。

2.3 学术热点评选形成品牌

学术热点的评选和年度学术热点盘点是学术机构、学术期刊等相关单位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这类盘点既是对过去一年学术发展的回顾,同时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个引领,对于相关主体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2022年12月30日,由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举办的“十大学术热点”评选结果揭晓。“‘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学术热点入选,内容涵盖多个学科,有的热点在多个学科涌现出大量很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每个学术热点都经过充分的讨论,并请该领域权威学者进行点评,在发布热点的同时,公布入选的理由、专家点评意见以及专家姓名和单位,这种做法增加了透明度和公信力。这是由学术期刊单位、报社和评价机构共同举办的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其影响也越来越大。

此外,学术界影响比较大,学术期刊参与的学术热点评选还有由《文史哲》杂志和《中华读书报》共同牵头评选的“中国十大人文学术热点”评选。该项评选的目的是及时总结人文学术领域的新进展、新现象、新趋势,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提升公众对人文学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这两项评选都已经开展了很多年,随着评选越来越规范,参与者越来越多,已经具有了品牌效应。学术热点评选活动不仅有学术期刊牵头参与,对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等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也组织相关学科编辑部的专业学术编辑对该学科年度学术研究的主要进展以及代表性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回顾和盘点。《中国社会科学报》连续多年推出以学科为单位的年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3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从本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情况来看,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所带来的积累效应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数据看,甚至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发展中不乏亮点。但是也必须看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小弱散”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总量不大、质量有待提升、与所承担的责任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

其一,数字化发展面临瓶颈。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由于体量小,多数期刊没有能力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用来进行数字化工作。就目前普遍的情况来看,多数是借助商业数据库平台走上了数字化发展道路,具体合作方式就是这些期刊利用商业数据库所提供的软件,按照数据库所要求的格式和流程进行内容加工后交由商业数据库完成上网入库和数字化传播。商业数据库提供了软件和渠道,低成本地获取了宝贵的内容资源,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借助商业数据库的渠道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其代价就是付出了宝贵的内容资源,而实际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长期以来,这种模式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但是商业数据库的服务改进不多,甚至还不断涨价,让用户不堪承担。2022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国内某知名商业数据库涉嫌垄断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21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7.52亿元5%的罚款,计8 760万元。同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坚持依法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监督其全面落实整改措施、消除违法行为后果,要求其围绕解除独家合作、减轻用户负担、加强内部合规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创新发展。这一判例将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不好判断。笔者以为,多年来的路径依赖不好改变,关键还在于没有更好的替代途径,如果没有公益平台可以借助的话,单凭学术期刊自身的实力,不足以完成更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2022年9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新平台上线。该中心与2 257种中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开展合作,促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集约化传播和融合发展,目前论文数量超过1 270万篇。这些期刊均为新闻出版署认定的正式期刊,大部分为学术期刊,也包含部分党政类期刊,其中核心期刊735种,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172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期刊89种。根据哲学社会科学需求特点,努力实现数据回溯,回溯到创刊号的期刊有1 350种。[4]尽管该中心这些年来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其资源总量与国内外大型商业数据库平台还有明显差距,对学术期刊的覆盖面也还不够广,所以到目前为止,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而言,仍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其二,纸媒发展指标有升有降,何时企稳有待观察。从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披露的数据看,2021年,全国报纸出版总印数、期刊出版总印数和报纸出版定价总金额继续下降,降幅分别为6.8%、5.8%和6.5%;期刊出版定价总金额由降转增,增长2.6%;报纸出版营业收入和期刊出版营业收入分别增长7.4%和15.7%,均由降转增,期刊出版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中是最大的,利润总额继续增长。纸质媒体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前一年相比有所改善。虽然相对其他类型期刊而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总体平稳,占期刊总印数的比重仍然超过50%。然而,平均期印数、每种平均期印数以及总印数与上年相比均有下降,关键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普遍印数少,多为一两千册,有的是几百册,甚至更低。从目前看,纸媒印数下降趋势什么时候能够止住,还不是很确定。对纸媒来说,目前能从数字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中实现盈利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少之又少,如果找不到替代的盈利方案,就难以扭转不利局面。

其三,人才培养仍需加强。《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层次人才工程作用,培养造就一批出版领军人物和出版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打造出版理论人才、建设新时代出版人才矩阵;推动从事网络出版业务的企业配备相应的编辑、审核队伍,提高对网络出版物的把关能力和水平;健全出版人才评价体系;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这些举措为出版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但是其落实需要时间,多数学术期刊规模不大,在各自单位所处地位也比较边缘,使得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人员配备不齐整,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短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三年多以来,出版行业的继续教育虽然采取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培训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培训班数量也大为减少,有的学术期刊从业人员还因此失去评职晋升的机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迫切需要把规划中提出的这些措施落到实处,以改进人才不足的现状,因为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作为内容产业,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办刊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是促进学术期刊发展的根本。

4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走上第二个百年目标新的征程,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科学判断、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微观的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不必过多纠结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下降,而应综合考虑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纸质发行量是线下的量,而微信、微博、微视频、数据库等方式的传播则是线上的量,两者之和构成学术期刊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在做强做优内容产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做好线上线下的结合工作,通过开发新的产品、利用新的传播手段等办法,不断改进工作,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要抓住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宏观大环境的角度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力。

其一,进一步落实《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学术期刊面临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优化学术期刊布局和结构、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责任和使命,相关主管主办单位要加强对学术期刊的指导和扶持,尤其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的扶持力度。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落实,学术期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优化,学术期刊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统筹推进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形成总量适度、动态调整、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学术期刊出版格局。

其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行业振兴的基础。如何激发内在动力,增强行业吸引力,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探索。2021年,我国期刊从业人员6.18万人,占新闻出版业总从业人员的1.97%。从发展趋势看,202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仍然处在下降通道,从业人员下降2.3%,较前一年下降幅度大幅收窄。[2]不过就学术期刊而言,由于其专业性比较强,其从业人员虽然不多,但是素质很高。一项对湖南省33所高校77种学术期刊编辑的调查显示,在全部244位全职编辑中,研究生学历人数最多,为168人,占比68.85%,从业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占六成以上。[5]总之,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素质较高,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行业吸引力,增加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提高从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值得深入研究,这是促进学术期刊永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

其三,建立良好的学术期刊生态,发挥专业期刊和综合期刊各自的优势,为学术繁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和期刊界对专业期刊和综合性期刊的定位和发展前景有过不少争论。有一种说法认为,专业化办刊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实际上综合期刊和专业期刊各有优势,相互补充,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相互替代的作用。“由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并且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相比于其他文明形态更远大的前途目标。因此,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一种对人类社会生活进行总体性思考和把握的综合性取向。也因此,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当特别注重和加强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阵地作用,警惕片面学习西方单向度地发展专业性社科学术期刊,应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6]就目前而言,专业刊相对文章更专业、篇幅更长,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数量有限,容量不足,难以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对话,等等。为此,需要建构良好的学术期刊生态,共同担负起繁荣学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

5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记录和发布平台、文化传承发展阵地、学术交流的载体,必须更好地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期刊业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中是一个小的产业,产值不高、从业人员也不多,而且总体上处于下降通道。不过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特殊地位,在整体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其品种数量、产品占比度比较稳定,这也说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独特性,它完全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见中国期刊协会官方网站(www.cpa-online.org.cn)。

参考文献

202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EB/OL]. [2023-02-22]. .

URL     [本文引用: 2]

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EB/OL]. [2023-02-22]. .

URL     [本文引用: 2]

杜一娜韩萌萌.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激发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新”气象:让世界更多了解“学术中的中国”

[EB/OL].(2022-09-23) [2023-02-22]. .

URL     [本文引用: 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成果报告(2016-2022年)

[EB/OL]. [2023-02-22]. .

URL     [本文引用: 1]

刘晓毅谢翠蓉李沁憶.

学术期刊人力资源困境与对策:以湖南省高校期刊为例

[J]. 邵阳学院学报,20225):107.

[本文引用: 1]

姜佑福.

探索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

[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30(A06).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