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高校学报学术影响扩散的动力分析<sup><xref ref-type="fn" rid="note1">*</xref></sup>
Please wait a minute...
科技与出版  2019, Vol. 38 Issue (05): 130-135    
研究与教育
高校学报学术影响扩散的动力分析*
陈留院
河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453007,河南新乡
全文: HTML    PDF(1652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针对高校学报整体学术影响力不强的现状,以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为切入点,梳理与高校学报相关的办刊要素,根据高校学报的典型特征,结合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等新的办刊环境,从作者群、审稿人、读者群和编辑4个维度去深度挖掘,高校学报作者群的学术影响力、审稿人的学术提升力、读者群的学术传播力以及编辑的学术辐射力构成高校学报学术影响扩散的四大主要动力,为从多维层面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提供策略参考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 高校学报学术影响作者群审稿人读者群编辑    
出版日期: 2019-06-12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的文章,特向您推荐。请打开下面的网址:http://kjycb.tsinghuajournals.com/CN/abstract/abstract153773.shtml" name="neirong"> *">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陈留院

引用本文:

陈留院. 高校学报学术影响扩散的动力分析*[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5): 130-135.

链接本文:

http://kjycb.tsinghuajournals.com/CN/Y2019/V38/I05/130

图1  高校学报学术影响扩散的动力示意图
[1] 乔家君,刘晨光. 我国学术期刊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评价[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5):130-133.
[2] 乔家君.中国高校学报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6):128-136.
[3] 叶丽娟. 中国大学学报: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3,50(1):64-74.
[4] 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20-34.
[5] 马兰.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 情报科学,2016,34(1):167-170.
[6] 时艳钗,吴江洪. 期刊评价模式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两难选择和现实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75-179.
[7] 朱剑. 量化指标:学术期刊不能承受之轻[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1):30-47.
[8] 仲伟民. 量化评价扼杀人文学术:关于人文学科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J].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00-109.
[9] 刘京希. 学术期刊评价:形式为王还是内容为本?[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4-39.
[10] 陈颖. 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评价若干问题之我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4-140.
[11] 刘京希. 谁是学术期刊质量的最终鉴评者?[J].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10-118.
[12] 朱剑. 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1):30-47.
[13] 姚志昌,邢燕萍. 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55-859.
[14] 赵捷.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贵州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14(10):164-168.
[15] 耿鹏,汪勤俭,冷怀明. 我国医科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探究:基于CJCR和SJR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50-555.
[16] 徐永生. 论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提升[J]. 中国出版,2010(22):47-48.
[17] 毛红霞. 关于中小学高校学报改革的若干思考:兼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58-261.
[18] 路小明. 提升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 科技与出版,2010(6):40-42.
[19] 武艳芹,杨文艺,赵国付. 特色栏目 编营分离 数字出版:我国高校学报改革的历程、路径与未来[J]. 科技与出版,2017(9):131-136.
[20] 佟建国,颜帅,陈浩元. 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J]. 编辑学报,2013,25(3):208-211
[21] 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 编辑学报,2006,18(5):323-327.
[22] 李继红,王洪江,江珊,等.综合指数和h系列指数测评期刊核心作者的比较研究:以《编辑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66-270.
[23] 郝若扬. 如何测度学科核心作者[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20.
[24] 张崭颖. 综合性高校学报零被引论文分析:以CSSCI来源期刊为例[J]. 出版广角,2017(23):50-52.
[25] 曾群,龚胜生,刘建超. 论科技期刊论文审稿人的学术评价[J]. 编辑学报,2018,30(3):234-236.
[26] 蒋重跃. 读者关注度标准在期刊评价中的限度[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6):9-12.
[27] 曹进克. 对高校学报功能与定位问题的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25-327.
[28] 吴晓珉. 高校学报编辑组稿之策略[J]. 科技与出版,2008(11):26-28.
[29] 程琴娟. 学术评价导向下高校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之困与破解: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85-489.
[30] 魏中青. 生态学期刊零被引论文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4(11):81-84.
[31] 陈留院.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零被引频次论文特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99-303.
[32] 孔朝霞,陈璐. 引用习惯对中文期刊零被引率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0年载文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3(6):126-129.
[1] 周永斌. 新时代学术出版编辑培养的若干思考与实践[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3): 126-129.
[2] 谢琛. 提升自身素质,做新时代的学者型编辑[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3): 123-125.
[3] 李国昌,赵颖弘. 青年地学编辑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5): 108-111.
[4] 周国清,陈暖. 编辑主体+AI+全民阅读:简析一种阅读推广新思路*[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5): 122-126.
[5] 皮雪花. 论新时代编辑品牌建设[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5): 96-98.
[6] 孙惠玉. 学术出版理念从树立到践行[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2): 131-135.
[7] 汪沛. 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情怀[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2): 149-154.
[8] 严谨,王志欣,彭斌. 发挥集群化办刊优势 推进专业化团队建设*[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1): 85-89.
[9] 李自乐, 郭宸孜, 张莹, 白雨虹. 成为一流科技期刊的几个必要条件[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1): 6-12.
[10] 冷怀明.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实际行动[J]. 科技与出版, 2019, 38(01): 45-49.
[11] 王维朗, 刘志强, 游滨. 科技期刊编辑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及策略*[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50-53.
[12] 余菁, 邬加佳, 徐杰. 由采编系统登录密码辨别代写代投学术不端行为[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157-160.
[13] 吴领叶. 依靠特约专稿和精品专刊切实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138-141.
[14] 蔡斐, 孙晓峰. 中国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与建议[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9): 16-21.
[15] 刘遹菡, 刘永坚. 基于现代纸书的编辑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18, 37(8): 54-59.